强壮四川畜禽种业,助推产业振兴(二) ——优质风味猪育种

栏目: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0-08-27

动物遗传育种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强壮四川畜禽种业,助推产业振兴(二)

——优质风味猪育种

QQ图片20200827102457.png

“川藏黑猪配套系培育及应用”成果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川藏黑猪配套系培育及应用”自“十五”起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3个项目的支持,该成果历经14年,在配套系培育、特色优势性状应用基础研究、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模式创建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取得的成果和创新如下:

通过对国内外具优良肉质特性的猪种资源广泛调研评定、育种素材的创新性利用和针对性的育种方案制定,运用现代遗传育种技术,培育出特色鲜明、综合生产性能较高、遗传稳定的川藏黑猪配套系。配套系父母代母猪繁殖力强,经产仔数12.5头,配套系商品猪肉质优良,生产效率高,达90kg体重日龄187.22天,饲料转化率3.14,瘦肉率57.72%,肌内脂肪含量4.07%。

研究建立由肌内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氨基酸组成和醛类物质含量的4个指标构成的猪肉质风味评定指标体系,探明了川藏黑猪肉质风味显著优于DLY的物质基础和猪肉风味物质沉积规律,鉴定肌纤维性状和肌内脂肪含量SNP标记各1个,获得影响肉质风味重要候选功能基因42个,从表型到分子水平对肉质性状形成机制进行了探索。通过对中外猪种主要疫病临床观测、人工感染PRRSV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免疫应答和重要免疫基因mRNA水平、免疫相关miRNA表达及DNA甲基化水平等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研究,筛选到免疫相关基因20个,参与HP-PRRSV繁殖重要候选基因30个和对细胞免疫有重要调节作用的2个miRNA,探索了中外猪种抗病力差异的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机理。通过对藏猪和大约克夏猪消化道器官组织的消化代谢酶基因与消化生长调节激素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消化组织miRNA表达谱差异的研究,发现藏猪碳水化合物分解相关基因和脂肪代谢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大约克夏猪;发现7个对能量代谢、脂肪合成、胆汁分泌有重要调控作用的miRNA,为探索地方猪耐粗饲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针对川藏黑猪的生物学、生理特性及推广的需要,开展了种猪主要营养成分需要量,商品猪适宜营养水平、饲喂方式、屠宰体重,仔猪智能化保温箱,主要疫病免疫应答,消毒程序,圈养与放养方式下流行性腹泻、主要寄生虫病流行情况等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组装集成相关成果技术,研究提出了一套操作性强的川藏黑猪配套生产技术;创建了大型企业为龙头、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猪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成员的四川优质猪肉产业联盟新模式,建立了完善、持续高效的种猪繁育制种生产体系,打造了优质猪肉品牌,形成科技引领消费、市场带动生产的生态链,有力推动了川藏黑猪的产业化开发。为了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2018年成功将川藏黑猪的品种权转让给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川铁骑力士实业有限公司。

在项目实施期间,获得国家新品种(配套系)证书1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取得国家授权专利8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注册商标4个,研制省级地方标准4项,发表论文126篇(其中SCI收录27篇)。

川藏黑猪配套系及配套技术已在四川省48个市(县、区)和广东、海南、新疆、西藏、河南5省(区)推广应用。累计推广祖代母猪1.99万头,父母代母猪24.36万头,出栏商品猪1017.96万头,新增产值184.28亿元,利润32.57亿元。川藏黑猪配套系已成为推动四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川猪振兴行动的主推品种,不仅对促进四川特色猪业发展、打造川猪品牌、增强川猪竞争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精准扶贫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为中国地方猪种资源开发利用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