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技论文写在巴蜀大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征程上

栏目: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11-17
分享到:

省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蒋小松在道孚县各卡乡冻坡甲村为村民讲党课

大恒肉鸡在峨边彝族自治县产业化发展

9月23日,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四川旺苍县木门镇天星村村委会内,人声鼎沸。2018年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畜科院”)技术支持下建成的生态养鸡场,一次性出栏跑山鸡上万羽,继续书写山村里的致富经。

同一天,成都市新津区天府农博园,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上,大国粮仓科技馆和脱贫攻坚展馆内,过去十年间省畜科院打造的大恒699肉鸡、蜀兴1号肉兔、川乡黑猪等“川字号”国家审定畜禽新品种集体亮相,诉说着一个又一个诞生在巴蜀大地上的财富密码。

辉煌的答卷,辉煌的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畜科院始终围绕全省“三农”工作大局,整合资源、聚力攻坚。十年来,一张张扎实的答卷,见证着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畜科院的奋斗轨迹,铺展着四川畜牧“产业兴旺、农户增收”的喜人画卷。

担责:勇挑重任,用畜牧科技支撑最大的民生工程

四川,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产业,拔除贫困的根本之策。

作为畜牧业大省,四川生猪、禽兔、牛羊存栏量居全国前列。作为全省畜牧科技的“领头羊”,2014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之年,省畜科院即明确:一切为了贫困户,一切为了贫困地区。

细节彰显决心。从2014年起,省畜科院连续八年将支撑脱贫攻坚列为全院工作头等大事和重中之重,持续倾斜资源、力量和项目资金,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摘掉“穷帽”提供落脚点和支撑点。而每年初召开全院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协调会总结经验,也是脱贫攻坚期间省畜科院的惯例。

方向在清晰。锚定脱贫攻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省畜科院聚焦贫困靶心,全力让更多贫困老乡在畜牧产业中找到脱贫之路。

路径在明确。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省畜科院聚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采用“精准扶贫与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技术培训、人才培养的四个结合”驱动农业产业扶贫。

行动更果决。立足全省贫困地区资源禀赋,省畜科院迅速调整科研方向、优化科研思路。

通过科研扶贫专项,针对扶贫地区产业发展所急需的支撑技术,开展实用技术研发、示范、集成、应用。仅“十三五”期间,省畜科院就协助全省贫困县、贫困村累计实施省级科技扶贫项目38项,涵盖全省“四大片区”50余个贫困县。其间,累计争取5410余万元,真金白银全部用于贫困村畜牧产业发展。

成绩单不会说谎。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特别是八年脱贫攻坚期间,作为四川畜牧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省畜科院用一项项科技成果的落地生根,扫除全川老乡摘帽奔康、奔向乡村振兴的难关险隘,为四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定策:走出实验室,把论文写在巴蜀大地上

四川脱贫攻坚的战场,在乡村阡陌,在山野之间。省畜科院的成果,诞生于实验室内,诞生于繁育场中。

如何打通畜牧科技成果与贫困地区之间的联系?省畜科院的做法是:为贫困地区量身定做,充分发挥科研技术、成果、人才优势,驱动农业产业扶贫,既做“科学家”又做“服务员”,通过解决产业切入点问题、技术原始落后问题、启动资金问题的扶贫路径,用科技创新的源动能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兴旺、群众脱贫奔康。

新品种不断登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间,一串串荣誉记载着省畜科院为四川贫困户们“量体裁衣”的“川字号”畜牧良种:省畜科院主持育成的大恒699肉鸡配套系,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业适用品种,累计带动数以十万计农户摘帽奔康。

新模式接连衍生。

在雅江县,省畜科院提供技术支撑,探索建立了“雅江松茸土鸡”产业扶贫模式。在峨边县,省畜科院帮助建立大恒肉鸡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专家服务站,探索形成以政府、国家体系、龙头企业和贫困户合力打造的肉鸡产业扶贫“峨边经验”,近7000户贫困户通过肉鸡养殖实现了脱贫致富,2019年全县出栏肉鸡超过48万只。

在南充蓬安县杨家镇伏岭村,按照“大产业覆盖,小产业填充,政策性兜底”的思路,以山羊养殖为主导产业,探索建立“寄养托养+入股分红”的产业扶贫机制,脱贫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新技术生根开花。

在昭觉县,省畜科院开展肉牛产业技术服务,通过推广省畜科院自主培育的蜀宣花牛新品种,以及适用养殖技术等方式,在凉山彝区奏响畜牧业崛起壮大、农户增收摘帽的欢歌。

欢歌,也响彻在巴山蜀水之间。省畜科院帮扶足迹遍布“四大片区”。所到之处,适应当地、面向市场的畜牧新品种、新技术落地生根,适宜当地的畜牧产业发展新模式、新机制遍地开花,不断筑牢四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的扎实底座。

善为:锻造铁军,把致富科技送进千万家

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畜科院战贫之路,有一群人值得铭记,有一些故事不能不提。

这群人,凝聚成畜牧科技战贫的“先锋队”。2014年起,省畜科院立足自身优势,先后组织生猪、肉鸡、养牛、养羊、养兔、饲料、牧草、营养、兽医、兽药研究所的科技人员组成6个产业优势扶贫团队。团队的作用简单而清晰:常年蹲点一线帮扶一线。

这群人,汇聚成“蜀”写奇迹的大智慧。2014年以来,省畜科院全院先后有160余名科技人员参与进村入户帮扶,占全院职工总数九成以上。其间,编写通俗易懂的基层扶贫教材,实现“用农民的话语教技术”。

这群人,孕育着四川老乡养殖的致富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畜科院累计在全省建立产业示范基地35个、指导建立专业合作社120家。其间,通过集中培训设讲堂讲要领等方式累计培训农牧民及基层技术员5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万册。

这群人,担当起向贫困总攻的“火车头”。在南充蓬安县杨家镇伏岭村,省畜科院科技人员担任村第一书记,伏岭村引进业主成立合作社,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羊博士”;借助“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万村”,省畜科院7名科技人员奔赴甘孜州丹巴、新龙、雅江、九龙、理塘、道孚6个深度贫困县任驻村农技员;26人作为“三区”科技人员,深入甘孜、凉山、巴中、达州、广元、自贡等地开展产业技术帮扶……在他们的背后,是各个科研团队上百名畜牧兽医各领域科技人员在支撑,确保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得到全面及时解决。

十年攻坚,十年荣耀。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畜科院科技人员荣获脱贫攻坚省级相关荣誉7人次、市厅级荣誉13人次。其间,先后荣获“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多人获评省优秀共产党员、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个人等荣誉。

十年辉煌,再启征程。放眼未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途上,省畜科院必将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9月23日,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四川旺苍县木门镇天星村村委会内,人声鼎沸。2018年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畜科院”)技术支持下建成的生态养鸡场,一次性出栏跑山鸡上万羽,继续书写山村里的致富经。

同一天,成都市新津区天府农博园,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上,大国粮仓科技馆和脱贫攻坚展馆内,过去十年间省畜科院打造的大恒699肉鸡、蜀兴1号肉兔、川乡黑猪等“川字号”国家审定畜禽新品种集体亮相,诉说着一个又一个诞生在巴蜀大地上的财富密码。

辉煌的答卷,辉煌的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畜科院始终围绕全省“三农”工作大局,整合资源、聚力攻坚。十年来,一张张扎实的答卷,见证着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畜科院的奋斗轨迹,铺展着四川畜牧“产业兴旺、农户增收”的喜人画卷。

担责:勇挑重任,用畜牧科技支撑“最大的民生工程”

四川,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产业,拔除贫困的根本之策。

作为畜牧业大省,四川生猪、禽兔、牛羊存栏量居全国前列。作为全省畜牧科技的“领头羊”,2014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之年,省畜科院即明确:一切为了贫困户,一切为了贫困地区。

细节彰显决心。从2014年起,省畜科院连续八年将支撑脱贫攻坚列为全院工作头等大事和重中之重,持续倾斜资源、力量和项目资金,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摘掉“穷帽”提供落脚点和支撑点。而每年初召开全院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协调会总结经验,也是脱贫攻坚期间省畜科院的惯例。

方向在清晰。锚定脱贫攻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省畜科院聚焦贫困靶心,全力让更多贫困老乡在畜牧产业中找到脱贫之路。

路径在明确。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省畜科院聚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采用“精准扶贫与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技术培训、人才培养的四个结合”驱动农业产业扶贫。

行动更果决。立足全省贫困地区资源禀赋,省畜科院迅速调整科研方向、优化科研思路。

通过科研扶贫专项,针对扶贫地区产业发展所急需的支撑技术,开展实用技术研发、示范、集成、应用。仅“十三五”期间,省畜科院就协助全省贫困县、贫困村累计实施省级科技扶贫项目38项,涵盖全省“四大片区”50余个贫困县。其间,累计争取5410余万元,真金白银全部用于贫困村畜牧产业发展。

成绩单不会说谎。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特别是八年脱贫攻坚期间,作为四川畜牧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省畜科院用一项项科技成果的落地生根,扫除全川老乡摘帽奔康、奔向乡村振兴的难关险隘,为四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定策:走出实验室,把论文写在巴蜀大地上

四川脱贫攻坚的战场,在乡村阡陌,在山野之间。省畜科院的成果,诞生于实验室内,诞生于繁育场中。

如何打通畜牧科技成果与贫困地区之间的联系?省畜科院的做法是:为贫困地区量身定做,充分发挥科研技术、成果、人才优势,驱动农业产业扶贫,既做“科学家”又做“服务员”,通过解决产业切入点问题、技术原始落后问题、启动资金问题的扶贫路径,用科技创新的源动能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兴旺、群众脱贫奔康。

新品种不断登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间,一串串荣誉记载着省畜科院为四川贫困户们“量体裁衣”的“川字号”畜牧良种:省畜科院主持育成的大恒699肉鸡配套系,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业适用品种,累计带动数以十万计农户摘帽奔康。

新模式接连衍生。

在雅江县,省畜科院提供技术支撑,探索建立了“雅江松茸土鸡”产业扶贫模式。在峨边县,省畜科院帮助建立大恒肉鸡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专家服务站,探索形成以政府、国家体系、龙头企业和贫困户合力打造的肉鸡产业扶贫“峨边经验”,近7000户贫困户通过肉鸡养殖实现了脱贫致富,2019年全县出栏肉鸡超过48万只。

在南充蓬安县杨家镇伏岭村,按照“大产业覆盖,小产业填充,政策性兜底”的思路,以山羊养殖为主导产业,探索建立“寄养托养+入股分红”的产业扶贫机制,脱贫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新技术生根开花。

在昭觉县,省畜科院开展肉牛产业技术服务,通过推广省畜科院自主培育的蜀宣花牛新品种,以及适用养殖技术等方式,在凉山彝区奏响畜牧业崛起壮大、农户增收摘帽的欢歌。

欢歌,也响彻在巴山蜀水之间。省畜科院帮扶足迹遍布“四大片区”。所到之处,适应当地、面向市场的畜牧新品种、新技术落地生根,适宜当地的畜牧产业发展新模式、新机制遍地开花,不断筑牢四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的扎实底座。

善为:锻造铁军,把致富科技送进千万家

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畜科院战贫之路,有一群人值得铭记,有一些故事不能不提。

这群人,凝聚成畜牧科技战贫的“先锋队”。2014年起,省畜科院立足自身优势,先后组织生猪、肉鸡、养牛、养羊、养兔、饲料、牧草、营养、兽医、兽药研究所的科技人员组成6个产业优势扶贫团队。团队的作用简单而清晰:常年蹲点一线帮扶一线。

这群人,汇聚成“蜀”写奇迹的大智慧。2014年以来,省畜科院全院先后有160余名科技人员参与进村入户帮扶,占全院职工总数九成以上。其间,编写通俗易懂的基层扶贫教材,实现“用农民的话语教技术”。

这群人,孕育着四川老乡养殖的致富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畜科院累计在全省建立产业示范基地35个、指导建立专业合作社120家。其间,通过集中培训设讲堂讲要领等方式累计培训农牧民及基层技术员5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万册。

这群人,担当起向贫困总攻的“火车头”。在南充蓬安县杨家镇伏岭村,省畜科院科技人员担任村第一书记,伏岭村引进业主成立合作社,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羊博士”;借助“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万村”,省畜科院7名科技人员奔赴甘孜州丹巴、新龙、雅江、九龙、理塘、道孚6个深度贫困县任驻村农技员;26人作为“三区”科技人员,深入甘孜、凉山、巴中、达州、广元、自贡等地开展产业技术帮扶……在他们的背后,是各个科研团队上百名畜牧兽医各领域科技人员在支撑,确保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得到全面及时解决。

十年攻坚,十年荣耀。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畜科院科技人员荣获脱贫攻坚省级相关荣誉7人次、市厅级荣誉13人次。其间,先后荣获“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多人获评省优秀共产党员、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个人等荣誉。

十年辉煌,再启征程。放眼未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途上,省畜科院必将书写新的辉煌篇章!